第三,特区也解决了一个如何吸引各国最优实践(best practice)的问题。
但历史事实是,中国农民运用自身所蕴藏的自组织的潜在力量彻底破坏了农业——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改革的逻辑起点农业还是一个产业,当然是一个就业主体剩余积累的产业,今天,则退化为不是一个产业——田地成了农民一个象征性的福利田。至今,三农问题的研究者大多数只看到农民作为一个阶级阶层是虚弱的一面,没有从动态去把握中国农民潜在力量。
应该说,中国农民是现制度的支撑者又是现制度的破坏者是一个历史大惯性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国历史有两大特色,其一,是西北对东南、游牧对农耕的攻伐融合。其二,是国家大一统且大一统的国家是一个强大与弱小的矛盾的自我同一体——国家有时貌似强大实则弱小。对于这方面问题,原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兼黄岩县委书记孙万鹏在1995年出版的《农业新思路》(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孙万鹏灰学文集》第三卷)一书中作了清晰的梳理。2001年,我们农村有5亿劳动人口,而同期农业生产却只需要1.5亿劳动者,那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我们就有多达3.5亿(即70%)农村劳动者不得不进入兼业农阶层或直接向社会第二三产业转移并从此成为非农民。
放弃新民主主义,是现代中国陷于复兴传统与实现工业化两难境地时作出的劳动与公有制能够达于宇宙统一的乌托邦的选择——也是传统中国数千年的以国家(皇权)为中心的政府——经济——政治三位一体化运行体制的惯性使然。从1980年代未以来,争论双方所持的道路 又添加了一个新的特点,就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道路之争。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收入和人均资本存量的差距在10倍以上。
外界普遍认为,这次谈判将异常艰难。我们看到,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在全世界的比重从不足1%上升到10%,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关于是否出手援救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西欧诸国态度不一。文汇报:如果欧盟能凭借自贸协定成功进军亚太,英国在其中将扮演何种角色? 格里纳韦:虽然在欧盟中英国位列贸易四强,但在自贸协定中英国没有独立的声音,欧盟委员会将代表欧盟做出统一的回应。
而生产率的提升,依然需要资本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本的积累。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就必须容忍一定程度的经济下滑,调低增长目标。
所谓中长期结构改革,就是针对中国经济目前的结构和政府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推出新一轮的改革。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时候,克服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好途径是投资自由化。此时恰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受本报之邀,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与他进行了对话,双方就自贸区的意义和实践,世界经济格局以及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等话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现出两位经济学家的深厚学养和智慧机锋。不过我能理解这种感受,因为中国经济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高速增长,速度放缓的确将引起忧虑。
如果它们最终达成协议,将潜在地开启双方在WTO框架下的谈判,以打破两者在双边贸易中的冰冻状态。大量跨国公司如能将地区总部,尤其是要害总部,或者说是关键环节的地区总部落户上海,会使上海成为承接国际的延伸产业链中心,成为未来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这将使上海在服务贸易上迅速提升能级,使其成为跨国公司在服务贸易中的首选目的地。显然,我们不希望出现贸易转移现象。
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新一轮的世界贸易大发展? 格里纳韦:包括美国、西欧在内的经济体都增长迟缓、经济疲软,碰巧他们都选择了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活力。诚如你所言,世界上有800多个不同形式FTA。
上月底,格里纳韦教授来华访问。但是,英国政府正在制定新的产业政策,意在扩大高附加值制造业的产能,诸如绿色产业、低碳汽车等等,我们期待从这些产业中获益。
我的态度是:当FTA不断增多后,多边的贸易自由主义相对于我称之为少边的贸易自由主义,是更具优势的一种形式。二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经济体——美国和欧盟能达成某种共识。文汇报:为什么一定要建立自贸区?原因在于,WTO僵局出现以后,全球贸易组织在规则上面临很多局限。现在,连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自贸协议也在考虑升级到投资与金融领域。中国政府也适时地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本报特录于下,以飨读者。
无论是任教,还是为学,格里纳韦说,自己不喜欢在既有框架中寻找答案,而喜欢换个角度看问题。在欧盟境内,德国经济依旧强大,但强在制造业,弱在服务业。
在贸易层面,围绕在全球竞争中加快总部集聚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目标,推动贸易转型升级。金融领域、投融资体制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未来的潜在增长率,也有助于促进结构调整和升级。
目前,在全球投资领域中,双边或多边的协定正日渐成为主流,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一些重要的伙伴关系协定。像欧盟这样的FTA还承担着发行统一货币的责任。
政治诚然重要,但经济合作有时也能弥合政治差异。文汇报:中国经济的确面临一些困难,在过去5年中表现为GDP增速放缓。因为欧盟委员会认为,与多边的贸易自由化相比,双边谈判显然将给欧盟带来更多的好处。文汇报:自贸区产生的背景是:以世贸组织(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陷入停滞,《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贸易谈判势头强劲
我的看法是,这些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并不重要。要进行结构调整,就必须先解决过去5年里因为过度的经济刺激而累积的产能过剩、不良投资和地方债务等问题。
这都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工作。这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无法同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达成协议,那么至少可以和其中部分国家和地区就消除贸易壁垒达成共识。
但也有学者认为,区域贸易安排存在诸多局限,会导致贸易规则的碎片化,侵蚀非歧视性待遇原则,偏离世贸组织非歧视性原则。文汇报:自贸区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但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在不少国家抬头,它将对全球自贸区发展带来何种影响? 格里纳韦:贸易保护主义给世界经济带来风险。
文汇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重新界定,更多的投资决策需要市场做出。但在我看来,英国当初没有加入欧元区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我们看到,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在全世界的比重从不足1%上升到10%,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现在,连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自贸协议也在考虑升级到投资与金融领域。单位要素的生产率大幅提高后,才能让投资进一步增加。
我想澄清的是,中国经济需要依靠消费拉动,但并非不需要投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收入和人均资本存量的差距在10倍以上。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时候,克服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好途径是投资自由化。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近日正式挂牌。